1987年7月15日,在一汽換型改造驗收會上,一位74歲的老人含淚說:
“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創業。
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橋,讓大家踩著我的身軀走過,齊心協力把轎車造出來,去實現我們中國幾代汽車人的轎車夢。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個勝利的到來!
半個月后,這位老人在上海視察桑塔納國產化時,突然病倒。
時任上海市長對醫生說:“這是我的老首長,是汽車工業的創始人,要不惜一切代價醫治他!
但老人依然沒能從死神那里被搶救回來,他留給世人的最后一句話是:
“同志們,我累極了,想睡一會兒!
這個老人叫饒斌,中國汽車之父。
那位上海市長后來做了主席,但依然多次提起“老首長”。
1
1953年,中國施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一五計劃中,有個特殊的項目——成立第一汽車制造廠,為此毛主席帶領多位中央領導籌劃了3年。
當年7月15日,吉林長春,一汽奠基。
毛主席口中的“白面書生”饒斌擔任第一任廠長,帶隊邁出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步。
克服無數困難,并且在蘇聯人的幫助下,1956年7月13日,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輛汽車從一汽總裝線下線。
這輛車的型號是CA10,仿制蘇聯吉斯-150型載重汽車。
7月14日,12輛CA10汽車從一汽開出。
這一天,無數中國人泣不成聲。
這一天,春城變成車城。
CA10一生產就是30年。
它還有一個無比響亮的名字——解放。
由毛主席親自命名。
這是饒斌給中國汽車工業做的第一個貢獻。
饒斌曾就讀于同濟大學醫學院,在擔任一汽廠長之前對汽車一竅不通。
為了搞懂汽車,他以省部級高官身份,甘愿拜比自己小20多歲的普通工人為師,并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今天,很多人說東北寒冷,所以發展不起來,但是在那個一窮二白的50年代初期,這位老一輩的革命家硬是帶著一群人在東北大地建立起了一汽。
1958年4月,一汽又下線了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輛轎車。
饒斌命名“東風”,取意毛主席的名言“東風壓倒西風”。
但由于達不到量產要求,東風轎車最終成為積累經驗的墊腳石。
同年8月,紅旗轎車從一汽下線。
紅旗在商業上一直都不算成功,但它對中國汽車工業的意義是巨大的。
1969年,饒斌奉命在湖北十堰創建二汽,二汽的項目幾上幾下,波折不斷,但最終進入三五計劃,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汽車廠。
出于安全考慮,二汽的選址在湖北山區,又值文革,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饒斌本人遭受長期的批斗、毒打,能活下來靠的是“不建好二汽死不瞑目”的信念。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個基本車型兩噸半越野車正式投產。4個月后,經國務院批準,二汽生產的汽車正式命名為“東風”。
東風起死回生。
再后來,二汽改名東風汽車(600006),這是后話。
2
在饒斌的手里,一汽和二汽為共和國汽車工業實現了從0到1,特別是一汽的“成功”給全國打了個樣板,很快大躍進期間國內涌現出上百個汽車品牌。
不過,除了一汽二汽,其他廠的汽車幾乎全是廢品。
這便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于粗制濫造太多,隨后政府就進行了汽車業歷史上的第一次“關、停、并、轉”。
“野蠻生長、關停并轉”。
這八個字,幾乎就是中國無數行業的宿命,一輪一輪的循環。
但是到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汽車工業依舊非常落后,所有的產品故障率都很高,可靠性令人崩潰。
特別是轎車,更加落后。
除了紅旗,當時中國比較知名的還有上海汽車廠的鳳凰牌轎車和北京汽車廠的井岡山牌轎車。
但由于質量與性價比的堪憂,很快它們便消失在時間的洪流里。
汽車業從此進入“中外合資”的歷史進程。
以市場換技術。
推動這個計劃并和外國人談判的人還是饒斌。
經過漫長的前期工作,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中國組裝的桑塔納轎車在上海下線。